新诗的失败 志摩的成功——《四季志摩》序 |
几年前,关于徐志摩,我说过一句狠话:学写新诗而不心仪徐志摩者,如同不秉烛而夜行,临深渊而不知惊悚。 还记得当年说话时的情形。一天下午,在我家的客厅,客人是一位年轻的朋友,跟一位比他还要年轻些的他的朋友。两位都写诗,也写些散文之类的东西。不知怎么,话题转到徐志摩身上,我问那位更年轻些的朋友对徐诗的看法,对方说:还有点意思,意思不大,现在没人学那一套了。也是中午在外面有应酬,喝了两杯,劲儿还没过去,我当即说了上面那句话(03/06/2013 07:00:06,106) [查看全文] |
轻凌绿波解新诗 多情志摩轻轻来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据本市诗人、天津图书馆馆员王向峰介绍,1923年7月,回国不久的徐志摩,在天津文学团体绿波社的邀请下,来到南开大学暑期学校讲学。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英文文学》十讲及一次讲演《未来派的诗》。这一次,在天津居住的时间约15天左右。但正是这15天,为天津刚刚兴起的新诗创作带来了缕缕清风。
(02/24/2013 21:38:51,102) [查看全文] |
徽音曼影叔华 |
(12/20/2012 14:33:14,162) [查看全文] |
论徐志摩诗歌意象中的性灵(下) |
乡村里的音籁 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一阵阵初秋的凉风,吹生了水面的漪绒,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静看着一河的波泛,静听着远近的音籁——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 田野(11/25/2012 20:42:15,382) [查看全文] |
论徐志摩诗歌意象中的性灵(上) |
徐志摩是一位短命而多才的诗人,以其天才般的创作和不朽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不容忽视的一笔。他承接中国本土文化的文脉,借鉴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精华,对中西诗艺进行了一次较为成功的整合。尤为重要的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经典意象。徐志摩作为中国自由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的承接阶段的重要诗人,其诗歌意象创造对现代派诗歌意象营造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以往的论者分析徐诗意象时,只是或者从表现功能的角度予以分类,或者概述其意象特色,或者论证其对创造意境的作用,而很少有人从意(11/25/2012 20:41:41,381) [查看全文] |
徐志摩的哈代情结 |
摘要:20世纪初,在诗歌艺术地理论和创作上,对徐志摩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作家有几人,其中托马斯·哈代是最重要的一位。主要分析徐志摩与哈代的关系,并剖析徐志摩模仿和译介哈代作品的缘由。对二者在性格,人生哲学及类似的求真精神等方面来论证哈代对徐志摩的影响。
关键词:徐志摩;托马斯·哈代;诗歌 一、徐志摩的哈代情结 阅读徐(11/25/2012 20:39:40,158) [查看全文] |
从徐志摩的人生发展经历看其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变化 |
绪 言
作为贯穿“新月派”前后期重镇的主要代表人物,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与其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之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但是“……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⑵”(11/22/2012 08:30:00,407) [查看全文] |
爱情成就了徐志摩 |
徐志摩,我国著名现代诗人。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 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爱情诗占了他作品的一半以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当然,自从他意外过世后(11/20/2012 08:38:11,364) [查看全文] |
论徐志摩爱情与艺术价值 |
摘要:爱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中排在第一位,对浪漫之爱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正是爱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心中的天命。徐志摩的短暂的一生都在执着的追求他理想中的爱、美、自由的完美的爱情,可最终而不可得。爱情的理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有爱的芬芳,爱的烦闷,有他的人生理想人生信仰。他的诗歌与他思想中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紧密相连,与他一生坎坷的爱情紧密相连。他的爱情是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11/20/2012 08:11:14,310) [查看全文] |
隔山灯火人不见——徐志摩和他身边的民国女子 |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是徐志摩最打动人的一句话,不知道几许孤独的灵魂因此而生发无限感喟。徐志摩的理想是“爱、美、自由”,总是奔着一个又一个爱与美的梦想去,不惜一切代价与世俗抗争,然而转过山头,却永远是灯火闪烁、人影杳然。梁启超曾经感慨:“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在爱情的路途中,失望总与希望相伴同行,他的执着追寻终成虚话,一段又一段恋情,仿佛流云仿佛烈焰转瞬成空。而我(11/19/2012 09:25:04,284) [查看全文] |
怀志摩先生 |
志摩先生死了,乃中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志摩先生有超群的天才,他能以活泼的文笔,写出韵味悠长的诗文;他能把感情输送到字里行间,使读者对于死板无趣味的事物发生幻想的怀念。现在他死了,再希望从矿源中搜寻金屑,那已不是今生人们的事。如今没人能作徐志摩了,论造诣,在诗的方面也许有人能追踪上他,在散文方面也有人能与他同样地博到好评(11/17/2012 18:59:46,110) [查看全文] |
徐志摩:诗化的潮魂 |
硖石干河街38号,这原是一座普通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只因为栖息着一个不朽的诗魂,便变得不普通起来——这里,就是诗人徐志摩的旧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海宁历史上的名诗人也很多,唐代顾况、宋代朱淑真、元代胡奎、明代贝琼、清代查慎行等,无一不是风流人物。而这一脉传承到了徐志摩,却又是一个奇峰迭起的高潮。
很爱看郁达夫的《志摩在回忆里》,那里有一段文字是比较他自己与徐志摩在杭州府中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的。郁达夫说(11/17/2012 09:37:05,115) [查看全文] |
张幼仪:我要感谢徐志摩 |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1925年3月25日,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信,提起他在柏林见到一位C女士,她的孩子刚刚去世一个星期,她挂着两行眼泪等他,好不凄惨。
同一封信里,他又赞扬这位C女士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说她这两年来进步的路子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11/16/2012 14:54:48,526) [查看全文] |
梁启超与徐志摩 |
近日,一批关于梁启超及胞弟梁启勋的“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在北京公开露面,而一部为梁启超所作的传记也在本月面世。
梁启超,这个民国时代最重要的学者、改革家之一,他是怎样成长的,他有过怎样的婚恋,他与康有为、谭嗣同、袁世凯、蔡锷、孙中山等人是如何交往、应对的,对弟子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期许和痛惜,这一切都在这部传记中一一呈现。本文缩编有关梁启超与徐志摩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解玺璋 (11/16/2012 14:52:59,208) [查看全文] |
徐志摩与鲁迅 |
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六岁的徐志摩决定中止剑桥的学业,归国。他舍弃了从美国转赴伦敦向罗素求教的初衷,舍弃了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特批给他的研究生的学额,舍弃了给他一生“最大的机缘”的恩师狄更生,舍弃了远涉重洋来伴读却遭冷遇而投奔在柏林的兄弟的发妻,舍弃了怀着孕离异后的妻子不久生下的次子德生……写了新诗名篇《康桥再会吧》,告别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经巴黎到马赛登船归国。这一切,几乎全是因为他热恋着却又突然随父回国的林徽因。
然而,迎接他的是责难、失落与尴尬。(11/16/2012 14:52:03,252) [查看全文] |